水分含量测定仪通过不同技术路径,基于物质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差异,实现对样品中水分含量的精准检测,常见类型及运作逻辑如下:
1. 加热减重类(如卤素加热式、红外加热式)
这类仪器的核心逻辑是 “去除水分后通过重量差计算",具体过程为:
第一步:将待检测样品均匀放置在仪器的称量盘中,仪器先精准测量样品的初始总重量(包含样品干物质与水分)。
第二步:通过内置的加热源(如卤素灯、红外灯管)对样品进行稳定、可控的加热,加热过程中样品中的水分会逐渐蒸发为气态,并通过通风系统排出仪器外部。
第三步:仪器内置的高精度称重传感器会实时监测样品重量的变化,直到样品重量不再减少(此时可认为样品中的水分已基本蒸发全)。
第四步:仪器自动计算 “初始重量" 与 “最终干物质重量" 的差值,该差值即为样品中水分的重量,再结合预设的计算逻辑(如水分重量 / 初始重量 ×100%),得出样品的水分含量百分比。
2. 卡尔费休类(化学反应型)
这类仪器基于特定化学反应的 “定量对应关系" 实现检测,核心过程如下:
第一步:将样品(固体需溶解、液体可直接加入)加入到含有卡尔费休试剂的反应池中,试剂中的碘、二氧化硫、吡啶(或其他替代碱)与样品中的水分会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(反应式固定,水分与碘的消耗比例为 1:1)。
第二步:仪器通过电极持续监测反应池内的电学特性(如电位),初始阶段由于水分存在,试剂中的碘会优先与水分反应而被消耗,电极检测不到游离碘;当样品中的水分反应后,试剂中开始出现游离碘,此时电极的电位会发生突变。
第三步:仪器记录从反应开始到电位突变时,所消耗的卡尔费休试剂的体积(或质量),再结合试剂的浓度(已知每毫升 / 克试剂可与多少毫克水分反应),通过固定公式计算出样品中水分的具体含量。
3. 电容 / 电阻类(电学特性感应型)
这类仪器利用 “水分含量与物质电学性质的关联" 进行检测,运作方式为:
第一步:将样品放入仪器的检测探头(或样品槽)中,探头的两个电极会与样品接触,形成一个电容(或电阻)回路。
第二步:物质的电容值(或电阻值)会随含水量变化而显著改变 —— 例如,多数样品含水量越高,导电性越强,电阻值越低;同时,水分的介电常数与干物质差异大,含水量变化会直接影响电容值。
第三步:仪器内置的电路会检测这个电容(或电阻)信号,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,再与仪器中预设的 “水分含量 - 电学信号" 校准曲线进行比对。
第四步:通过校准曲线的对应关系,仪器直接输出样品的水分含量数值,这类方式通常适用于谷物、饲料等均匀固体样品的快速检测。
4. 近红外光谱类(光学特性分析型)
这类仪器基于 “水分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" 实现检测,核心逻辑是:
第一步:仪器的光源发出包含近红外波段(通常为 1200-1900nm)的光,该光会穿透或反射过待检测样品。
第二步:样品中的水分分子对近红外光中的特定波长(如 1450nm、1940nm)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,且吸收强度与水分含量呈正相关 —— 水分越多,特定波长的光被吸收的比例越高。
第三步:仪器的检测器接收经过样品后的光信号,将其转化为光谱数据,再通过内置的算法(结合预先建立的样品校准模型)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,提取出与水分相关的特征信息。
第四步:根据特征信息与水分含量的对应关系,仪器快速计算并显示样品的水分含量,这种方式无需破坏样品、检测速度快,常用于生产线的在线实时监测。
综上,不同类型的水分含量测定仪,本质是通过捕捉 “水分蒸发后的重量变化"“水分与试剂的反应量"“水分对电学特性的影响"“水分对光的吸收程度" 等信号,经计算或比对后,最终得到样品的水分含量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