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仪的工作原理

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仪的工作原理

  • 更新日期:2025-10-15      浏览次数:20
    • 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仪的工作原理,是通过模拟实际工况下的通气环境,量化测量润滑油在特定温度下产生泡沫的 “倾向性"(生成能力)和 “稳定性"(消散能力),最终判断油品抗泡性能是否达标。

      其核心工作流程可拆解为以下 4 个关键步骤,所有操作均严格遵循 ASTM D892、GB/T 12579 等标准设定的参数。

      1. 工况模拟:精准控制温度与测试环境

      这是确保测试结果贴合实际应用场景的基础,核心是模拟润滑油在设备中可能遇到的温度条件。

      温度控制:设备会将测试用油加热或冷却至标准规定的温度,常见场景包括:

      常温程序(如 24℃):模拟润滑油在低温或静态储存时的状态。

      高温程序(如 93.5℃、150℃):模拟发动机、齿轮箱等运转时的高温环境。

      高温恢复程序(高温后回到 24℃):模拟设备启停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工况。

      控温精度:通过内置的加热模块、制冷模块(部分型号)及温度传感器,将温度波动控制在 ±0.1℃~±0.5℃,避免温度偏差影响泡沫生成。

      2. 通气与泡沫生成:标准化的气泡冲击过程

      这一步是主动触发润滑油产生泡沫,关键在于保证通气参数的一致性,确保不同样品的测试结果可对比。

      通气参数固定:设备通过气体流量控制器,以94mL/min±5mL/min的稳定流量,向装有 200mL 待测油样的专用量筒内通入干燥空气,持续通气 5 分钟。

      扩散头的作用:空气需经过标准规格的 “气体扩散头"(直径 25.4mm,渗透率 3000~6000mL/min)后再进入油样,目的是产生大小均匀的微小气泡,模拟润滑油在设备中搅拌、振荡时的气泡生成状态。

      3. 泡沫量化评估:测量 “倾向性" 与 “稳定性"

      通气结束后,设备通过人工观察(传统型号)或机器视觉(智能型号),记录两个核心指标,完成泡沫特性的量化。

      泡沫倾向性(生成能力):通气过程中,实时观察并记录油样产生的最大泡沫体积(单位:mL)。体积越大,说明油品在扰动下越容易产生泡沫,倾向性越强。

      泡沫稳定性(消散能力):停止通气后,分别在1 分钟、10 分钟两个时间节点,记录量筒内残留的泡沫体积(单位:mL)。残留体积越小、消散越快,说明油品抗泡稳定性越好。

      4. 数据输出与结果判定

      测试结束后,设备会自动汇总 “最大泡沫体积"“1 分钟残留体积"“10 分钟残留体积" 三组数据,结合对应标准判断油品是否合格。

      例如按 GB/T 12579 要求,某类工业齿轮油在 24℃程序下,最大泡沫体积需≤150mL,10 分钟残留体积需≤0mL,否则判定为抗泡性能不达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