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体积电阻率测定仪的核心作用是测量油类(如绝缘油)抵抗电流通过其自身体积的能力,其工作原理主要围绕 “施加电场、测量电流、结合环境控制" 展开,具体过程如下:
首先,需要对油样进行预处理,去除其中的杂质、水分等干扰物质,确保油样状态稳定,避免这些因素影响测量结果。
之后,将处理好的油样注入仪器的专用电极系统中。该电极系统通常包含两个固定间距的金属电极(如圆柱电极或平板电极),油样会充满两个电极之间的空间,形成一个 “油样 - 电极" 组成的测量回路。
接下来,仪器会通过恒温控制系统将油样和电极的温度稳定在规定值(因为温度对油的电阻率影响显著,需统一测试条件)。
随后,仪器向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稳定的直流电压,使油样处于直流电场中。由于油具有绝缘性,此时通过油样的电流非常微弱。
在施加电压后,仪器会等待一段时间(避免油在电场中产生的极化效应导致初始电流不稳定),待电流稳定后,通过高精度的微电流测量装置捕捉流过油样的微小电流。
最后,根据施加的电压和稳定后的电流,结合电极的结构参数(如电极间距、面积等,这些参数已在仪器设计中固定),即可反映出油样的体积电阻率特性 —— 电阻率越高,相同电压下流过的电流越小,反之则电流越大。
整个过程通过控制温度、消除极化干扰、精确测量微小电流等措施,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。